面癱
- 林麗華醫師
- 6月1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
36歲女士於3日前左側面出現麻木,繼而嘴角歪斜,左眼不能完全閉合,不停流眼水,左額紋消失,不能皺眉、抬眉,鼓腮漏氣、咀嚼及吞嚥稍差,左耳後、耳下及面部疼痛。
林醫師診斷為面癱,建議針灸配合內服中藥治療,連續2日針灸後流眼水明顯改善,之後每隔3日針1次,2星期後眼晴已可以閉合,皺眉、抬眉、嘴角歪斜等逐漸改善,治療1個月後已恢復正常。

甚麼是面癱?
面部神經是腦部第七對神經,主要負責控制臉部肌肉活動,當面神經發炎引起水腫,導致神經受壓而出現面部肌肉癱瘓,稱為「面癱」。
面癱的常見症狀有哪些?
面部肌肉麻痺
眼睛不能完全閉合、流淚
額紋消失,不能皺眉、抬眉
鼻唇溝變淺或消失、鼓腮漏氣
一側面部、嘴角下垂歪斜、飲水易沿嘴角外流
味覺異常甚至失去味覺
耳內或耳後位置疼痛

面癱的發展過程
1.急性期(第1週)
初起幾日症狀會持續加重。
2.靜止期(第2-3週)
病情趨於穩定,症狀一般不會再加重。
3.恢復期(第1-3個月)
經過適當地治療,大部分患者可以在3個月內恢復正常。
4.後遺症期(3個月後)
如果治療不及時或嚴重的部份患者,可能會留有眼睛不能完全閉合、嘴角歪斜、面部麻痹的後遺症。

中醫治療面癱的方法
中醫認為面部麻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本身正氣不足、脈絡空虛,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所致。患者多有休息不足、操勞過度或久病體弱等因素,以致氣血不足,經脈失養,再受風寒侵襲,如頭面部吹風受寒,令氣血凝滯不行,導致肌肉弛緩不收而發病。在治療時可以採用針灸及中藥並用的方法,特別是急性期為治療的黃金時間,及早進行治療,可以防止神經嚴重受損,恢復所需的時間會愈短,痊癒率也愈高。
針灸治療面癱
針灸為治療貝爾氏麻痺症的主要方法,常取用頭面近部穴位如陽白、攢竹、顴膠、下關、頰車、地倉、迎香、翳風等穴位,並配合四肢穴位如合谷、足三里等調和氣血。但需注意在急性期時面部穴位宜淺刺,手法宜輕,可以每日或隔日針灸1次,一般不選用電針治療。急性期過後,針刺手法可逐漸加重,每週針灸2-3次,並可以配合電針和面部閃罐治療。
中藥治療面癱
除針灸外,臨床上可配合辨證用藥,因為風邪侵襲是主要原因,所以袪風通絡為主要的用藥原則。急性期時,多用祛風散寒通絡的中藥疏散外邪;靜止期時佐以行氣活血的中藥;恢復期及後遺症期則需加入補氣養血的中藥。常用中藥如白附子、僵蠶、全蠍、 防風、葛根、桂枝、白芍、川芎、黃芪、雞血藤、當歸等可辨證選用。
Comments